顯卡顯存相關技術與名詞解釋
● 規格:16M×32Bit是什么意思?
當您瀏覽網站或者查看顯卡規格時,往往都會看到類似“某某顯卡使用了4顆16M×32Bit的GDDR3顯存”這樣的文字,這其中16M×32Bit就是該顯存顆粒的主要規格,是國際統一的命名標準,可以到存儲廠商官方網站上查到。
16M×32Bit中,16M表示顯存存儲單元的容量為16Mbit,32Bit是單顆顯存的數據位寬,這種標稱不容易理解,需要經過換算才能得到符合我們使用習慣的規格。
● 容量:單顆顯存容量=存儲單元容量×數據位寬/8
以最常見的16M×32bit GDDR3顯存為例,16×32/8=64MB,一顆顯存就是64MB的容量,那么這塊顯卡用了4顆顯存就組成了256MB。
很多人可能會納悶上面的公式中為何要除以8,因為官方規格中的16M的單位是Megabit(兆位)而不是MegaByte(兆字節),它兩之間的換算需要除以8。
● 速度:顯存理論頻率=1000/時鐘周期×2
大家常說某某顯卡采用了1.4ns顆粒,另一個顯卡用了更快的1.2ns顆粒,超頻更猛等等……這個1.2ns就是顯存的時鐘周期,同樣的我們需要換算成更容易理解的數字。
套用以上公式,我們來算算主流規格顯存的理論頻率是多少:
0.8ns顆粒=1000/0.8×2=2500MHz=2.50GHz
為什么要乘以2,因為DDR系列存儲顆粒屬于雙倍傳輸,在工作頻率和數據位寬相同的情況下,顯存帶寬是SDRAM的2倍,因此大家習慣于在基礎頻率上乘2,超高的頻率確實比較好看。
● 位寬:顯存位寬=單顆顯存數據位寬×顯存數量
這個不難理解,比如顯卡使用了4顆16M×32bit GDDR3顯存,那么位寬就是32bit×4=128bit。需要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情況下這個公式都成立,除了顯存數量之外,GPU顯存控制器的位寬決定了顯卡位寬上限。
低端顯卡核心擁有128Bit顯存控制器,因此4顆GDDR3顯存就能滿足位寬需求,即便PCB上集成了8顆顯存,顯卡位寬依然是128bit。如果是中端顯卡的話,8顆顯存正好是256Bit,與核心相吻合。
● 帶寬:顯存帶寬=顯存位寬×顯存工作頻率/8
單純看顯存位寬意義并不大,最終影響顯卡性能的其實是帶寬。我們可以把帶寬比作是馬路的車行流量,顯然馬路越寬(顯存位寬),車速越高(顯存頻率),最終的帶寬就越高。
以GTX260為例,顯存頻率2GHz,位寬448bit,計算所得帶寬就是112GB/s。除以8的原因還是因為bit和Byte之間的換算。
帶寬是顯存速度的最終衡量,有些顯卡的顯存頻率高,但是位寬低,最典型的就是使用GDDR5顯存的HD4870,位寬256bit但頻率高達3600MHz,最終計算得帶寬就是115GB/s,和GTX260相當。
推薦閱讀:顯卡GPU技術發展歷程